辽宁研学旅行网
研学政策

江苏省常州市:每年设立10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

每年设立10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江苏省常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把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01

强化协同推进,形成工作合力


行政推动,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20余个行政部门,建立协同推进、经费支持、安保运行等七大保障机制。教研牵动,每年设立100万元用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成立常州市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指导站,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

学校行动,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制定学校劳动清单,立足学校实际绘制劳动实践岗位图谱,全市85%以上学校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场地。

家庭带动,出台《常州市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指导意见》,规定家务劳动时长、达成目标、考核标准,制定中小学生家庭劳动清单。


02

聚焦基础建设,夯实育人基础


标准化实施国家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严格开设劳动实践类课程,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职业院校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特色化开发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校内外生活和学校教育的相关课程。全方位打造融基础性、实践性、选择性、整合性和时代性为一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全市已形成209门劳动教育优秀校本课程。地域化研发基地课程,依托江南城市地域资源优势,研发“五业+”劳动基地课程群,引领劳动基地走内涵发展道路。形成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E趣劳动”课程群、常州博物馆“悦纳龙城 博悟万物”职业体验课程、常州市新龙生态园“拜访森林”课程群等劳动教育精品样板课程。


03

创新教育载体,丰富育人形式


在非遗类劳动体验活动中,挖掘劳动者独具的工匠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精神等优质教育资源。借体育学科培植有序规整器材的劳动技能,用学科渗透培育主动及时的劳动习惯。深化“艺术知识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新实践、劳动最美等核心素养。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食育工作的意见》,打造食育“五个一”行动,把食育融入青少年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


依托6所市属高职校,立足学校专业特色,精心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职业体验项目课程,提供多元学习与互动的平台,打造“劳动教育+”的职业体验课堂。以市级12个科技俱乐部为载体,开设科技创新类特色课程,开发以创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劳动教育校本读本,因地因校实施劳动科技教育。


04

统筹各方资源,扩展实践场所


依托资源优势,构建“一体四翼”基地格局。“一体”即建成一个可容纳1000余学生同时参与的市级学生劳动实践中心;

“四翼”即布局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四大类劳动基地群。采用“基地+学校”共建模式,挂牌122个劳动基地,遴选出156所示范学校牵手基地共同开展基地实践课程方案、学校组织实施指导手册、学生实践体验指导手册等研发。制定《常州市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群评估等级标准》,从组织与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建设与辐射作用、实施成效等五个维度确定24项二级指标。引导基地积极创建五星级基地,全面盘点筛选现有的4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去粗取精,形成“一区一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布局


05

健全评价体系,保障育人效果


构建一体化素养评价指标。全市中小学建构一体化“劳动素养”模型,基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关键要素,形成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劳动创造等12个维度的劳动素养评价指标。开发可视化立体评价平台。开发“享去·常州”劳动教育APP电子化评价平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多主体线上评价机制;

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发放10万余册《未成年人新时代社会实践成长护照》,实现线下劳动活动留痕。完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劳动过程记录单、劳动日志、劳动任务单等,进行形成性评价;开展劳动教育评优评先活动,进行发展性评价;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综合考核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总结性评价。